- 上一篇:成年人的討厭是一種默不作聲
- 下一篇:我為什么要對朋友差別對待
別用討好別人緩解社交焦慮
時間:2020-06-02
據說,現在十個人里八個有社交焦慮,你羨慕在人群中滔滔不絕的自來熟者,也許也曾經歷過社交焦慮,甚至他現在都在想怎么把氣氛維持下去,最好不要搞砸。沒有人天生擅長社交,也沒有人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應對自如。
焦慮就像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適當有益個人成長,但很多人的社交焦慮都是經過了心理暗示壞結果、自我錯誤判斷而加重的。自我貼標簽,覺得自己天生不會說話,害怕說錯話、做錯事在眾人面前丟臉,甚至在活動前不斷暗示會有壞事發生。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壞事一定發生,真發生壞事時,內心會自責、感到羞恥,一種憤怒、怨恨的情緒從心中升起。變得更加害怕社交。越是害怕發生壞事的幾率越大,陷入到可怕地循環中。
面對社交焦慮有人選擇糾正不良思量思維方式,調節情緒,慢慢融合社交環境;也有人選擇向環境妥協,犧牲自己。他們希望我這么說這么做,我就這么說這么做。不管內心是否愿意,只要大家說我好,我就好。
尤其是在過分講究面子的中國,看別人臉色、聽別人的評價甚至能成為一個人的社交原則。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他的朋友在買不到火車票的情況下向他求助,他二話不說一口應下,說保證能買到票,但朋友走了之后,他急得扇了自己一個嘴巴子。后來他在獵獵寒風中排了一宿的隊,給朋友買到了票。這樣的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見。那他們為什么寧可自己受罪也要討好別人?
因為在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顧忌面子、做得體面,不能讓別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顧忌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際行為規范,本質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而過重的自尊會成為一個人的社交障礙。也有人稱之為恥感文化,來自東方哲學熏染,中國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恥感內涵的,造成了中國人高度重視做人的“禮儀、節氣”,高度重視人的“臉面”,這些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
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現代社會,而人們精神層面的思想方式并沒有相應跟著發展起來,還是深受佛、儒、道文化影響。就說每個人從小耳濡目染的“別人家的孩子”,現代社會仍然很講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是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情結。
恥感文化很容易成為束縛人內心的枷鎖。
有些人由于個性懦弱、內心自卑,遭遇過尷尬嘲諷,在講究面子的社交環境里很不自由,備受人際焦慮折磨。他們要求自己時刻活在別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其個性決定了他在人際交往時,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包括他人的需求。當他滿足了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好評,精神上就會感覺被重視,覺得自己做對了,產生成就感!當這個要求成為習慣,就變成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這種“討好”是以壓抑自我為代價,必然逐漸產生為別人而活的想法,可內心的弱小與不安全感想拒絕卻不能,他無力承受“萬一被拒絕”的后果,因為對別人否定,就意味著對自我的否定,還會產生深深的不安與焦慮,甚至愧疚感。于是就有了小品中主人公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他潛意識的“討好”欲望,使他還不愿喪失他人的好評和好感,惟有“討好”能感覺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實現“討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慮。
中國的酒文化就足以說明社交之中“拒絕”人難啊!那些心理現實就是,要么顧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內心自由,要么顧了內心自由而傷了面子(自尊)的矛盾沖突。雖拒絕很難,但也不必“舍命陪君子”。
不必到處刷存在感,你的存在足以證明;一個人的價值存在于自身,而不全來自外界的贊美。尤其小事上,不必有求必應的,一那樣顯得沒水平,兒幫助是兩個人的互動,這次我幫你,等我有事卻不幫我,下次就沒這么好說話了。說什么不幫我就不是朋友,還懷疑人格,赤裸裸的交易和威脅,這樣的人不理也罷。
守住了做人的底線,別人才曉得尊重你。不必“討好”每個人,你應該先討好自己。一起感悟人生www.yiqig.com
- 從“撩妹”看人要如何情緒管理
會撩妹的男人容易獲得妹子的好感,撩是種技巧,也是高情商的體現,當然也有很會撩的女...
- 我為什么要對朋友差別對待
我們這一生中會遇到無數人,緣深的人會成為朋友,和我們一同走過一段路。他們來來往往...
- “隨方就圓”通達人性的最高境界
古時候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有了天圓地方之說。而人立于天地之間,人道的玄...
- 別那么在意別人眼中的你別人嘴里的你
最近正在讀《女人百年》這本書,書里有句話:選擇活在別人的眼中,終將死在別人的嘴里...
- 記熟人的上門推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一個很大的工廠,在一片鶯歌燕舞中,就像一個突患重癥的病...
- 形容日久見人心的句子
真的不用太在乎一些人,因為在有些人的生命里,你顯得很微不足道。 太滿不是成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