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當一個有趣的人或許成為這個時代的必須
- 下一篇:沒有了
換個角度思考會更接近事情本來的樣子
時間:2020-04-01
人最希望別人犯過的錯誤自己不要再犯,可依然走別人走過的路,犯同樣的錯。別人的經驗總是難于學習和模仿。這是為什么呢?(以這段內容來自網絡,覺得很好就拿來主義啦,感謝原創大神)“從語義學和闡釋學的角度說,一件事發生以后,事情本身的許多細節迅速就被當事人忘記了,當他開始講述這件事情的時候,你需要尋找合適的語詞作為載體,他的記憶會因為自己的情緒和好惡再次對那并不完整的記憶進行過濾。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想要說話或者寫文章,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也就是說,當這件事被他講出來的時候,他的表達又未必是他的本義,在這個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接下來當然是要說聽話者或者受眾。當我們聽到講述人的話以后,我們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偏差,我們對于語義的理解可能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當我們再次依據我們的理解去還原所謂的“事實真相”時,那所謂的“真相”已經與事實本身拉開了不小的距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所講述的一切,從來不是事情的真實的樣子。”
哈哈,怪不得聽講演時雞血澎湃,實際操作蒙頭轉向,原來點在這里。經過講演者加工過的演講稿,我們聽了后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解析,事情的面目又產生了變化,越來越離題了。就像傳話游戲,頭尾的兩個人對一段話的復述會截然不同。
我們盡全力想要看到事情本來的樣子,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設法把握住事件的精髓和經驗的實質,把握住事物發展的方向,而不是去苛求于細節。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越善于邏輯思考,多聽不同的聲音,善于質疑,對于語言的領悟力就越強。這種語言領悟力會促進個人語言張力的發展。
什么是語言的張力?簡單點講就是說話有想象的空間和回味的余地,雋永,不直白,內涵豐富。
莊子在敘述庖丁解牛時,說刀刃無厚。他之所以不說刀薄,而說無厚,這里就有一個語言張力的問題。“無厚”,給人一種想象,而“薄”,就顯得直白了。語言的張力首先體現在語言的想象力上,語言越具有想象力,也就越具有張力一起感悟人生。
讀辛棄疾的詞,讓你對語言張力有了第二種感覺,強烈的感情色彩。《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可以說是個范本。吟誦“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讀完深深理解作者的豪邁之情和內心孤獨,甚至將自己置身他描繪的場景中,隔著千年時光與他共情。那種強烈的思想感情通過一句句文字沖擊我們的內心,至最后“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可見語言越具有情感,也就越具有張力。想象力和情感力是語言張力的靈魂所在。
這也就不難理解演講高超者借助于語言的表面張力,讓聽眾認同他們,陶醉其中。而確實也很人受到啟發,成就了自己,或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在真相和表象中間有一片空白,需要你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個性、情緒填進來,填充如果是合理的,那么我們就說這個人“悟性”很高,反之則被視為缺少“悟性”。也就是說,到頭來能被你所感知到的知識,一定是帶有不少個人色彩的東西,也只有充滿了你的主觀色彩的東西才能夠被內心接受并理解,被你領悟,被你運用。
到最后事實的“真相”變成了你所能夠理解的模樣,而它真實的樣子已經變得不重要甚至可能不存在了。但此時的所謂“事實”,肯定早已經不是他所說的樣子了。這種改造本身很難說是對的或是錯的。
于是需要我們放下追求真相的“執念”。比追求真假更重要的,就是要明白,任何一個人的認知,都是有其局限性的,自己并不一定是那個最接近事實“真相”的人,別人所描述的也未必是事實本身,又或者你聽到的話未必是他自己本來的意愿。真理并不總是掌握在你的手里,你得學會尊重、學會傾聽,學會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絕對的客觀并不存在,但絕對需要客觀地去看事情。通過傾聽和思辨,你仍然能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讓你擁有繼續某件事的能量。一起感悟人生www.yiqig.com
-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看到這樣一則分享:某地舉辦一個尋找福氣的參與式培訓,有50個人報名參加。 50名學員...
- 心靈雞湯小故事
堅持 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了,帶的水也已經喝完,大家都已經走不動了,隨時都會有生命...
- 人生有四件大事兒不能錯
咱們先說說投錯娘胎 人生有很多無奈,投錯了娘胎生錯了時辰,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無法控...
- 誰都知道活在當下,但如何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很多人都知道,也常掛我想說的是很多人曲解了意思,活在當下即是行樂。 先講...
- 眼前的幸福
《笑林廣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鬼托生時,冥王判作富人。 鬼曰:我不愿富。只求一...
- 想法改變人生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