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惡不赦是哪十惡不赦
“十惡”,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至于“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一心懺悔。”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與“十惡”之說相對應,佛教中亦有“十善”之說。十惡十善之說見于佛教大、小乘中的諸多經典,如東晉僧伽提婆譯的《增一阿含經》卷四四中就有“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是故比丘,當離十惡”這樣的經文。另外,“十惡十善”之說早在隋朝以前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如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中即曰:“行十惡者,受于惡報;行十善者,受于善報。”
而在我國古代的封建刑法制度中亦有“十惡”之名,它是在西漢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齊河清三年,尚書令、趙郡王等奏上《齊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而到了隋開皇初年,隨著佛教的興盛,封建統治者遂將佛教之中的“十惡”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齊律》中的“重罪十條”,“十惡”之罪名遂正式出現,如《隋書·刑法志》第二十五卷中即載:“開皇元年……更定新律(指《開皇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后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人生感悟 www.yiqig.com)。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
至于“十惡”之罪的具體內容,《唐律疏議》中有詳細的規定:
一、謀反。指的是以各種手段企圖推翻封建政權的,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二、謀大逆。指毀壞皇帝的宗廟、陵寢、宮殿的行為。
三、謀叛。指叛國罪。這與謀反有明顯的不同,謀叛是叛逃到其它敵對國家。
四、惡逆。指打殺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長輩和尊親。
五、不道。殺不應該處死因的三人以上以及肢解人體。
六、大不敬。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罵、控告以及不贍養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輩死后亡匿不舉哀,喪期嫁娶作樂。
八、不睦。毆打、控告丈夫和大功以上的尊長以及小功尊屬。
九、不義。指毆打、殺死長官(一般指州縣長官),丈夫死后不舉哀并作樂改嫁等。
十、內亂。指與祖父、父親的妾通奸。
“十惡不赦”自從《齊律》出現這些條款后一直沿用到宋元明清。
-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
Sunday 星期日: Sunday在古英文中的意思是sun's day(屬于太陽的日子)。 對基督徒而言...
- 弱柳從風疑舉袂下句
作者出處:年代:唐 作者: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
- 風景這邊獨好前一句是什么?
來自毛澤東的《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
- 貧困生申請資助理由
尊敬的院系領導: 您們好 我是某系某班的學生xxx。我很感謝國家對我們貧困生的資助,...
- 大學考試作弊檢討書
尊敬的老師: 你們大家好! 我在考試中自帶答案造成作弊行為,今天我懷著愧疚和懊悔寫...
- 李白《將進酒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