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父親之于女兒是什么角色
- 下一篇:人活著才有價值,才能創造生活的意義
兒時印象中的家人怎么都變得“面目全非”
小時候常會聽父母講,家里哪個親戚看不起咱們,少交往;那個嫂子心眼特別多,小心吃虧;這個叔叔對咱們有恩,要報答人家。長大了,過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除了聽他們聊天,也用眼睛去看,思考他們的行為。
那個心眼多的嫂子,其實對我們一直挺好,在大事上甚至比父母看的還遠;不孝順的親戚其實也有苦衷,因為沒錢沒地位在家人中間喪失了說話的權利;大人口中叛逆的小弟,聽聞我車子壞在高速,半夜驅車50公里來幫我處理,我快不敢相信這是那個因為搶糖而朝我吐口水的孩子,不僅沒變自私還這么古道熱腸;和我一起玩耍,結婚后不忘照顧我的兩個姐姐,變成愛攀比的人,總覺得對方比中間獲得了更多的父愛母愛。從小對我特別關心給我糖的舅媽姑媽,其實就是喜歡打聽隱私,私下對比我和她們的孩子,聽著你的挫折不幸,說著安慰的話,內心有些慶幸,把你的事當失敗的例子講給別人聽。
那些我們今生最親的人,怎么變了模樣?每個人都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說著損害別人的話?同樣一件事為什么不公主客觀地去說呢?同學變了,同事變了,朋友變了,家人也變了。長大真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兒。
我把煩惱講給老公聽,他說:其實一切都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你自己!因為:結婚之前,你很簡單,根本看不到看不懂深層的問題,也沒有必要去看(就算自己的父母你也不是很了解),結婚之后,你必須融入深層的家庭關系之中,一切回歸到本來面目,你那簡單的邏輯當然會短路了!
也許真是這樣,真正要變化的是你自己,其他人當然也會些許改變,改變的最多的還是你。每個人都像一面多棱鏡,當你轉動它,就能看大很多面。時間久了,了解每個人的不同面越多,有什么對和錯呢。
好比我的大姐,她說:你二姐從結婚后一直住在媽這,吃的喝的,直到孩子上幼兒園才走。我的孩子卻很少在媽這。農忙了,我還一樣回來幫干活。
二姐說:我知道孩子在這,但多數時間是自己帶,養孩子的錢自己掏。平日有活我都干了,除非忙不開才叫大姐,我婆家不管我,我只能靠媽了。我沒結婚時候,大姐家的孩子在這住一年,都是我帶,還給買東西。
她們互相埋怨,但她們又說的都對,現狀就是她們的關系不那么融洽,這又是誰對誰錯呢?
我不再給她們辨理,因為我替任何一方說話,另外一方都覺得我偏袒。從自身做起,誰也不說,表面上一定做到公平,信息共通。在一起就說有利團結的話,你們離得最近也最親,自己不互相幫助,別人誰又會幫你呢?
去誰家吃飯都帶上一份禮,在她們的孩子面前不說對方父母的壞話。對待父母方面,不攀比她們。自己有能力做多少就做多少。人只有把自己管好,才能有能力管別人的事。
我用畢業后10年的時間才把整個家庭的傳統和成員都摸透了,我需要給這個家建立新的模式,如果做得好,這個家還會凝聚在一起。
生活就是這樣,有光明有黑暗,先接受吧。就像孩子一樣,生來有腿腳,卻要學著走路,家庭婚姻的關系,沒人天生不會處理,這些都是人變成熟的必然經過。www.yiqig.com
- 聽媽媽的話不代表要做“媽寶男”
今天偶然聽到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這首歌,瞬間被感動一塌糊涂。想起小時候媽媽的叮...
- 輸液的父母與兒女
門診輸液室,坐著七八位輸液者。一位老人,一個小孩,其余都是中年人。除過那個小孩有...
- 摔跤吧爸爸 觀后感
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已經看了不久,隔天就記下故事梗概,因為看完之后很有一種傾訴的...
- 越長大越對父母沒耐心
又到母親節,很多人給媽媽獻上了禮物,可又有多少人能回家陪一陪她們呢?記得最多是媽...
- 我們的父母老了,常聽他們說說心里話
誰都有老了的那一天,面對日漸老去的父母,他們最需要的是孩子們的傾聽。有時間了打個...
- 毀孩子的不是隔輩寵,而是父母的偷懶
溺愛是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通病,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存在著一種補償心理,將自己...